钟表500年小型化发展历程,超薄表缘何风行300多年?
历经五百年的演变,钟表演的进步始终以便携性为核心。特别是超薄型手表,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,时至今日,它的吸引力依旧未减。现在,就让我们共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
先驱让·安东尼·勒平
在某个久远的年代,法国人,名叫让·安东尼·勒平的大师,于1720年出生,1814年离世,他在钟表界享有极高的声誉。他创新性地引入了浮动式发条、工字轮擒纵等先进技术,并且制定了机芯直径的统一标准。他颠覆了长达200多年的厚重怀表传统,即便是宝玑大师在设计和制造轻薄怀表时,也常常参考他的宝贵经验。时至今日,浮动式发条依然是超薄表设计中的核心要素。
当时技术尚未达到完善阶段,勒平的发明彰显出卓越的革新意识。他的成就为钟表行业向微型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,在钟表发展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,并且激发了人们对超薄手表未来无限潜能的向往。
极端技术挑战
超薄手表的生产过程在技术领域一直是一项重大难题。目前,能制造出实用机芯的厂商寥寥无几,例如积家手卷Cal.849,这款手表的机芯仅厚1.85毫米。制造此类手表要求极高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,每个环节都必须力求完美,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疏忽,都可能使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。
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难题,更是对制造商的耐力和意志的考验。因为机芯厚度的降低,内部的零件必须重新进行设计和制造,每一个零件都追求完美,以确保手表可以正常运作。在这种状况下,能够制造出既实用又极薄的表机芯的厂商确实非常少见。
伯爵的转型与突破
1920年代,老伯爵的儿子Timothée Piaget带领家族企业迈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,将企业定位为高端怀表和腕表的制造商。到了1957年,伯爵品牌在巴塞尔展览会上亮相,展出了他们生产的首款超薄手动机芯Cal.9P。这款机芯的厚度仅有2毫米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。1960年,紧接着他们又推出了一款全球最薄的自动机芯,型号叫做Cal.12P。这款机芯的薄度仅有2.3毫米。而且,在机芯上,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四项专利的编号。
这两款机芯的推出,对伯爵品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使得该品牌在超薄手表制造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。伯爵的技术实力令人钦佩,它在超薄手表市场上独占鳌头。自那时以来,伯爵持续追求卓越,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。
与艺术大师合作
伯爵在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,并且与达利、安迪·沃霍尔等艺术巨匠展开了紧密的合作,共同推出了众多卓越的手表设计。伯爵品牌秉持着这样的信念:“我渴望创作出让人难以一窥其精湛工艺的极致之作。”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,为伯爵手表增添了别具一格的魅力。
顾客在购买手表时不仅能获得实用性强的产品,同时还能拥有一件艺术品。这得益于艺术家的匠心独运,伯爵手表凭借其独到的设计风格,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,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。
保养的伯爵表
本次我们进行保养的是伯爵品牌旗下的Altiplano系列手表,型号为GoA39112。这款手表以白金为主要材料,表圈镶嵌了钻石,直径38毫米,但整体厚度却仅有3.65毫米。与之相匹配的Cal.900P机芯尺寸与之相仿,两者看起来非常协调,仿佛是一体设计。表盘设计新颖,略向一侧倾斜,彰显出时尚与细腻的韵味,同时使得机芯结构更加扁平化,进而为超薄手表的设计创造了条件。手表背面刻有伯爵家族的徽章。
此表工艺精湛,每个环节都透露出伯爵的审美情趣。表盘设计独到,其不对称的布局不仅增添了外观的多样性,而且在技术层面保证了齿轮系统的合理分布,将美观与实用完美结合。表背处的家族徽章昭示了伯爵的身份,象征着品牌的延续与辉煌。
美容难点与永恒风尚
这块表的美容作业难点在于表壳的平面和棱角设计,这样的设计需要专业的处理技巧。在操作中,必须保证不破坏原有的线条美感,更不能使用抛光机强制抛光。表壳的独特设计使得美容作业变得更加复杂,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必须格外小心和谨慎。
回望历史,手表的外观和宝石饰品虽有所变迁,但超薄设计始终受到人们的喜爱。如今,它仍旧是众多手表品牌展示技艺的焦点。超薄手表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其外观上,还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技术和精湛工艺。技术难度之大、工艺要求之严格,使其成为了钟表界竞相追逐的标杆。那么,面向未来,超薄手表又将如何演变?不妨为这篇充满魅力的文章点个赞,并分享给更多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