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小程序深陷假货风波,已永久下架 875 个相关程序
最近,微信小程序刚完成更新,却迅速卷入了一场关于假货的争议,这情况确实让人感到担忧。毕竟,小程序以方便快捷著称,如今却变成了售卖假货的场所。
售假现象曝光
媒体调查显示,若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“高仿”、“精仿”等词,会出现众多销售高仿手表、箱包的网店。这些网店直接销售假冒商品,公然违反市场规则。据相关数据表明,这种现象并非孤立事件,其影响范围相当广泛。一旦这类售假行为被曝光,公众便开始对微信平台的监管能力产生质疑。
微信初步整治
媒体揭露后,微信于18日对新华社表示,已经彻底删除了875个涉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程序。同时,微信在注册和审核环节加强了管控,以此彰显其打击假货的决心。然而,仅仅通过下架和限制注册渠道还不足以解决问题,因为还有许多隐蔽的售假手段尚未被完全根除。
小店店主说法
店主在接受采访时提到,微信是微商的聚集地,假广告能通过公众号和朋友圈进行传播和吸引顾客,小程序也因此被滥用。微信的便捷社交环境成为了售假者的滋生地,从公众号到小程序形成了一条隐蔽的售假产业链,他们利用微信的社交功能来进行交易。这表明,当监管不力时,平台的社交特性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交易流程体验
在店主的引导下,记者亲身体验了小程序中假冒、仿冒商品交易的全过程。买家首先在小程序中通过关键词搜索商品信息。这种交易方式既简单又方便,却也因此提升了售假行为的隐蔽性,使得监管工作变得更加困难。由于“一次使用即离开”的特性,交易过程更加难以被监管部门察觉和制止。
清理仍有漏网之鱼
经过清理,无法找到含有“高仿”“精仿”等关键词的小程序,然而,依然存在一些隐藏的卖家信息,比如“手表仿表”“瑞士名表”等。这些售假者不断更换关键词以规避监管,监管和售假行为如同猫捉老鼠一般。这也反映出微信的清理行动只是浮于表面,并未真正触及问题的根源。
监管治理建议
业内人士提到,小程序的隐私保护和匿名性特点给监管工作增加了挑战。微信等平台需要承担起信息识别、筛选和修正的责任,可以通过实行实名制注册、商品信息登记等方式来监控交易活动。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明确指出,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不得传播被法律禁止的内容。同时,平台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,确保线上线下监管能够有效衔接。构建起完整的市场监管链条,方能在源头有效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。而且,微信平台已经设立了电子化的侵权举报途径以及品牌保护平台,我们期待它们能发挥出更显著的效果。
微信小程序的假货问题何时能够得到解决?大家对于微信平台如何更高效地遏制售卖假冒商品有何见解?赶紧点赞、转发这篇文章,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!